没的若是长辈,身为晚辈就更该好好活着,怎能让长辈在地下都放不下心来呢?倘若是丈夫或者妻子,满人本身是没有守节想法的,只是因为他们夺了汉家江山,很多地方都是直接沿袭了明朝制度的,因此并不反对守节,但甭管是续弦还是改嫁,都是合理合法的。

    当然,还有失去了孩子的……

    育婴堂了解一下?

    路谦瞬间才思如泉涌,下笔如有神,唰唰的一篇小作文就写好了。

    对于这种安抚性质的布告,祖宗是不会跳脚的,他的态度一贯就很明确,属于典型的冤有头债有主,恨得是满清鞑子,以及原本身为明朝官员却投靠清廷以获取荣华富贵的叛徒们。

    至于普通的小老百姓,祖宗一直抱着关爱智障人人有责的想法,觉得那些人不过是被狗鞑子愚弄了,待将来再度改朝换代,百姓们自然可以迎来明君,过上好日子的。

    也因此,路谦总算可以安安静静的做事而不被祖宗叨叨了。

    小作文一篇篇的送上去,当然不止路谦一个人的,其他翰林官也都写了。说真的,路谦跟类似于程大少爷这些个秀才比起来,当然是才华横溢了。然而,放在翰林院这个遍地是大儒的地方,他所谓的才华真的不值一提。

    不是他本人太弱,而是年岁、沉淀的问题。

    那些个大儒随便写一篇文章,就能成为惊世之作,获得满堂喝彩,让他们去写布告真的是大材小用了。但这从侧面也说明了朝廷对这次灾祸的重视,尤其是明史馆那些人。

    别忘了,但凡参加博学宏词科的都是跟前明关系密切之人。说白了,词科本身就是带有很强烈的政治目的,从一开始的推荐参加考试,就已经注定了最终的结果。

    无论谁被取中了,最终的胜利者就是朝廷。

    这些跟明朝或多或少有着关系的人们,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先就是声名显赫的大儒。他们无论是在政坛,还是在遗民隐逸当中都有着极强的影响力,一朝出仕,哪怕什么都不做,他们的身份也会显示出朝廷的求贤若渴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是,一旦由他们亲手写出感念朝廷安抚民心的文章,那就是代表着他们已经不再痛恨清廷。

    不再痛恨,就是不再反对。

    换言之,便是顺应天意。

    意义大了去了!

    所以说,就算再怎么博览群书才华横溢,文人是斗不过那些玩政治的。

    别的不说,祖宗就傻乎乎的看着大家写小作文,觉得没毛病啊,是应该安抚老百姓啊,百姓何辜呢?偏偏每次遇到灾祸,最倒霉的就是小老百姓。

    他看了其他翰林写的文章,回来就逼逼路谦。

    “人家写得才是锦绣文章,你写的这是什么?能不能注意一下言辞?什么乱七八糟的大白话都往上头写?”

    路谦就纳闷了:“我先前夸朝廷做得好,不也是用的大白话?那时候你怎么不骂我?”

    “你想我骂你就说一声,这点儿小要求我还是可以满足你的……你都豁出去不要脸夸赞清廷了,咋地,我还要跟你说,你夸得不够好,夸得不够入味,还能再改改夸得更尽善尽美一些?”

    祖宗一脸你当我傻的表情,看得路谦十分无奈。

    路谦叹了一口气:“这又不是科举文章,这是要拿去贴到城里各处布告栏的啊!若写得太过于晦涩难懂,就算有人帮着念出来,你觉得有几个老百姓听得懂?”